Navneet与我:我的文化身份体认与印度情缘
(作者:愚夫)
Navneet与我:我的文化身份体认与印度情缘
——写在《东行漫记》初版发行之际
读到Navneet博文之前,最近一次关于印度的印象,似乎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。
记得是2000年,有一次在大学阅览室的一本政经杂志上,我看到一篇比较中印国力的文章。具体内容细节我已忘得一干二净,唯一记得的是结论——大概是说,在国际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等方方面面,印度具备的优势与潜力不逊于中国,甚至更胜一筹。在未来国际社会中,印度将是中国的一个强而有力的对手——尽管如此,当时的印度并未引起我过多的关注。因为自身专业的局限和工作经历等原因,从那以后,我也没有更多机会和动机去了解印度,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给我的印象,就这样长久的定格在那里。
缘于一次无意识的网上浏览,我第一次读到Navneet有关中国的文章。当时,我的内心深受触动。
尽管我知道,30多年来,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但我从未想过,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,会对一位有丰富海外游历经验的印度工程师产生如此强烈的冲击。通过他的叙述,我忽然发现,这里的人民, 竟然如此可爱和如此充满魅力;这里的城市与乡村,竟然如此光彩照人,这里的一草一木,竟然那样妩媚多姿……而这一切,在过往,只不过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一幕幕普通图景。
长期以来,关于党内腐败、社会不公、法治难行、民*缺失、道德滑坡……在网络上我们听过太多刺耳的批评以及无休止的抱怨。就我本人来说,我从不否认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,但我深信,任何社会都有它自身的问题,我也从不否认我们的社会还不完美,但我深信,它可以变得更好而且也正在变得更好。至少对我而言,Navneet文章的出现,俨然就是网上的一股清流,他的独特视角,他的客观态度,给了我某种思考的启迪,让我对国家的现实乃至我们的文化传统做一种重新的审视。如果这种声音来自我们内部,可能很容易被冠以“五毛”或“自干五”而大加挞伐,如果这种声音来自于有声望的学者,又很可能被质疑带有某种个人目的。
我始终认为,一个民族如果希望自立自强,务必自尊自爱,要学会自尊自爱,则务必自知自信。当我们对问题进行批评的时候,我们需要的对自己的传统保有温情和敬意,也需要对自己的现实做理性的审视。Navneet的文章恰如一面镜子,给了我们发现自己的一个契机。应该说,近年来政府在施政理念和具体的施政举措上,出现了很多喜人的气象,关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宣导,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。人们越来越多的去反思自己的现在,去审视自己的源头。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,这是我们文化自觉的一个新的开端。在正本清源的过程中,中国文化必将实现再一次复兴。而这,才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,无论经历怎样的苦难和逆境,都能倔强生长的根源所在。
另一方面,Navneet在文中描述的印度民生百态,也让我对印度提起了前所未有的兴趣。
得益于并不熟练的英语,通过网络我结识了B.Mary ,认识了M.Pacher ,认识了小来,认识了Dipu——
Mary来自南部城市海德拉巴,一位勤劳善良的泰卢固妇女。
她告诉我,她和丈夫以及两个儿子在城市打拼,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家乡建起了一座崭新的两层住宅,而同时又有新的置地准备;
她告诉我,因为安得拉邦的分裂,人们正在走向街头抗议,大规模的罢工导致孩子无法正常上学,甚至一度因交通瘫痪而无法回到家乡;
她告诉我,海德拉巴市夏季每天要面临4个小时左右的停电,尽管她自备了电源,但有时还是会影响他的工作;
她告诉我,因为长时间工作,她饱受肩周炎困扰,但是为了孩子,为了未来的生活,她仍在孜孜努力……
Pacher,孟买一位高级白领,看起来风度翩翩,相貌出众。
我还记得,第一次聊天,互致问候之后,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:China want to rule the whole Asia;
他告诉我,孟买将有一座崭新的火车站拔地而起,带着骄傲,他将关于火车站的效果图和规划细节发到我的邮箱;
他告诉我,印度有着怎样辉煌的历史,以及,根据一封据称是1835年英国Macaulay爵士写给英国国会的信,当时的印度人民
拥有怎样的高贵品性,社会呈现出如何的井然秩序;
当然,他也毫不掩饰,他如何希望与中国女孩交往。甚至,在我介绍他给Mary认识之后,他一度对Mary出言不敬……
三泰虎原创译文,禁止转载!:首页 > 在华印度人 » Navneet与我:我的文化身份体认与印度情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