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开放了,摒弃了计划经济,在几个月内全国的经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。
今日印度总理辛格就是当时的财政部长……
印度人的思维,对于管理的一些见解,我们现在还是不能理解。
初来乍到,我们总觉得印度人对现代管理是一窍不通:没有时间概念,没有岗位责任分工,谁干什么,怎么干,干多久,貌似基本是随性所致。
但是,和印度一些高级的管理人士沟通了一下,又觉得印度人对管理上研究的还挺深入,制定的很多方法和规定很有针对性。印度的高层人员,与其说他们是企业家,不如说他们是学者,沟通起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而且态度平和近人。说到一个话题,他们总能引经据典,又结合实际,颇有一种博通古今的气魄。
印度开国之后,对人才队伍的培养一直就很重视。大家可能知道,印度有一个国家工程学院,入取率可算是万中挑一,每年只在全印度招考3000个名额,竞争压力可想而知。进入了工程学院,就和我们以前中了科举一样,毕业后绝对是前途无量。和国家工程学院一样,印度还设立了一个国家管理学院,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,和工程学院一样,也是前途无量但人选是万中挑一。
这是印度的骄傲,也却是印度的悲哀。印度在类似这两类学院上投入了大量的补贴,在基础教育的投入上却相对见绌。基于此,印度出现了教育水平上的两级分化,一面是大量的文盲,一面则是高质量的精英梯队。到今天,印度的大学都是以全英文授课,且不论你口音是不是纯正,但要以全英文书写学术论文,这要求可不低哦。大家可以把公司里面英文系的筒子们拉出来,写一篇全英文70页纸,你们产品的行业报告,我估计大部分听到后就吐血请假半日了吧。所以印度人去英美读研究生(不是本科哦,是研究生),不需要考托福雅思,人家看你是印度大学学位,知道你的英文是有高端山寨水准的,至少不是小白。
高质量的人才,相对于庞大的文盲队伍,就是杯水车薪。高端人才没有配套的产业,天天还要和一群文盲打交道,实在是浪费人生!所以,在90年以前,印度的这些人才大量外流,移民欧美。这其实还是很值得的,因为这些印度的外流人才,在90年以后又是投资杀回印度的主力军,就像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带头投资中国的都是华侨。
好了,回到正题,这印度人的思维怎么奇葩呢?
人要做任何的事情吧,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:比如我今天要高考,考试很难我复习了很久。不幸高考当天,我病了,头昏眼花,写一题就流一摊鼻涕,痛苦不堪。
从管理来看,苦难分两种:一种是可以争取克服的,靠主观能动性能解决的;另一种是难以克服的,是自然生产,人力难以改变的。
第一种困难,我们称之为风险,也有的称为可控因素。我们现在总是说风险控制吗,这就点明了风险是可控的,是需要精心调配资源去克服的。上面举例中,考试很难就属于风险一类:我复习好,难度对我的威胁就小一点;我复习的不好,难度对我的威胁就大一点。难度对我的危害程度,取决于我自身努力的结果。
第二种,我们称为不可控因素,或者称为限制,英文constraint。这些问题都是天灾人祸和即成事实,对于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,我们很难控制,比如上个例子中的生病:我高考当日发病纯属倒霉,病得有多惨纯属人品,对考试发挥的影响很大但难以量化。实际管理中,类似的问题或者是尊重自然事实:比如黄河改道问题,你就得清出泄洪区,不必纠结于如何规范黄河河道;或者是暂时搁置,做长期规划:比如考场感冒,就说明你这段时间抵抗力差,只能靠锻炼身体加强。
所以说啊,筒子们,在风控上来看,交通事故和刮台风是不一样的概念,前者是可控风险,不违章就不出人命,而后者是不定期的自然灾害,突然起风了你的船被卷走了,那属于血霉。
对于美国人来说,风险和限制,也就是可控和不可控是对半开的,人家对不可控的东西分得很清楚,碰也不会碰。尤其是既定事实,比如公司规章,法律制度,国家政策等等,在美国人的概念中就都是不可控因素,至少对个人来说是如此。所以对美国人来说,合同上说6月执行,就依此操作,因为这些属于不可“管理”的“既定事实”,应当“尊重”或者“回避”,不需要在上面花功夫“努力”改变什么。
中国人呢想法就不一样。自从大禹治水之后,中国人脑海中没什么“限制的概念”,时不时的喜欢“欲与天公试比高”,做一些“改造自然”的事情。对中国人而言,天下之事,大多数都是“可控”的,风险只有影响大小而言,没有“不可控”一说。区别只在于成本和时间投入和结果值不值。所以在外国人看来,中国人常做一些“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"的事,因为中国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多的事情是不能“管理”的,凡事都是可以谈的可以“控制”的。“管理”得好,“控制”到位,啥都能卖,啥都能干,马儿就是不吃草,也至少能跑两里吧,比一点都不跑要强。真要饿死了,届时再说其他“管理”和“控制”的方法。
印度人的奇葩在于,他们把很多其他人认为是可控的因素,划归到不可控这一栏去了。我们很多认为很基本的要求,在印度看来是uncontrolable,而且既然不可控,那印度人就完全漠视,一点不去花精力去过问。在印度人看来,市场,定价,宣传策略,包装等等,这是可控的。但我们认为这些东西很虚。相反我们认为一些重要的东西,比如周期,耗时,员工等等,印度人认为是不可控的!他也不会去管理。我们估计啊,是因为印度的基础条件限制,导致的一些些痛苦的“既定事实”把印度人虐惨了。我们中国人,遇到这些问题,要啃骨头,越是困难越是要上,因为今天你不解决了拖到以后问题越来越大,届时再解决成本就大了。印度人的态度是甩手掌柜,爱咋咋的,不管了。
我们问一个印度人,为什么他们觉得人工是不可控所以不去管理呢?他的回答是:他今天来上班,明天去另一个地方面试,然后拿着对方的开价来找我涨工资,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,不知道他和对方谈了什么,而他最后也没有去对方上班,这一切当然都是不可控的,我为什么要去过问呢?
…………
如果你能理解印度人这种把很多事情划分为“不可控制”,并且之后就真的“完全不控制”的思维方式,对印度的很多奇景你就能立刻理解了。很多不能想象的奇葩,以这种思维去揣度,估计在印度人的世界观里,完全就不是问题,因为连产生问题的场景在他们的脑中都是“漠视的”,或者“不存在的”。
你会见到在同一个公司里,研究室里几个人非常卖命,周一到周日,每天早6晚十的在赶工。而生产线上,或者旷工,或者A的岗位B在干。你会很疑问,这家企业的管理有没有问题?他的员工到底勤劳不勤劳?他到底有没有完善的问责制度?
答案绝对是有的,只是因为那几条生产线属于“不可控制”,所以印度企业就完全不管理了,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在那些“可控制的”区域
走在孟买街头,你又会发现,现代品牌的专卖店旁边是小黑屋,高档mall的街对面是贫民窟!你会问,这个城市没有划片规划吗?难道在开店的和购物的看见边上的烂楼不觉得担心吗?答案是不觉的,因为印度人觉得建楼开店这种事情,张三开在这里,李四开在那里,是“不可控制的”,所以没必要去规划。高档店旁边的小黑屋是“不可控制的”,既然如此就应当是被“默认性的”“忽视”的。在开店的和购物人即使大眼睛看见了自己边上的景致这么糟糕,但在他们的脑中,这些小黑屋根本就不存在!
说道规划,孟买这个城市没有一个类似我们市长的职务,现在的市长就是一个荣誉头衔。那么谁在管理孟买呢?一个由很多单位组成的,意见互不统一的委员会。这么多群龙无首的政府官员,印度人认为是“不可控制”的,所以也不需要去想怎么弄出个领导,于是大家都“互不控制”,随便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
说道媒体,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个传媒开放的国家,谁想说什么评论什么,都可以上舆论吼两下。这个印度节目的评论员,想法和言论完全是彻底的扯淡。我这里想说的媒体“控制”不是国家要对舆论要进行严格的管控,而是行业界对参与人员要有一个基准的业务要求。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员你可以上电视就事论事的挑战对方,但不能坐在那里随意扯淡。BBC的主持人,绝对不会随意在电视上问财务大臣“你觉得在苏格兰人们家里是养狗还是养猫?”这种无厘头的问题,否则这期电视节目有什么意义?而印度的电视采访,扯淡非常多,而且离题万里。比如采访一个阿联酋来的企业老总,那个印度记者在机场问的是“你认为某某板球运动员退役后应该赚了多少钱?”这是采访一个刚来到印度,还没出机场的外国企业老总的问题吗?而印度就是这样,你可以在涉及外交的节目上谈自己很擅长烧咖喱,也可以在涉及印巴冲突的节目上谈某位影星快结婚了。因为印度人觉得说什么话题完全是当事人即兴发挥,纯属“不可控制”,所以不需要做任何的规范。
不知道是这种“不控制”的思维导致了印度的乱象,还是印度的乱象催生了这种“不控制”的思维,总之印度就是存在很多无法对接的差异,而且这些鸿沟性的差异也不被认为是一些“很重要的,需要管理的”问题。印度的社会,往往就是一个不靠谱的差异,扯出一片不靠谱的问题,然后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以几何级数堆积在一起,搞得整个国家以一种很随机的,无法定义的状态在前进。
此文由 三泰虎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首页 > 印度见闻 » 真实的印度:网友印度出差见闻(4)